
尊敬的各位老師,親愛的同學們:
大家早上好!
同學們,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,還過一周,也就是4月23日,大家知道是一個什么樣的日子嗎?是“世界讀書日”,他的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,1995年由世界教科文組織正式設立,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,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、文化、科學、思想大師們,每年的這一天,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,這是所有愛好讀書人的節日,作為一名中學生,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閱讀的重要性?我們又應該怎樣讀書呢?今天我講話的主題就是《閱讀》。
現在我手上有一張我們本屆高三第八次月考的試卷,從教十四年以來,我有如下直觀感受:
第一、書寫整潔美觀度下降(這是忽略語文基本功所致)。
第二、文言文功底普遍較弱(這是不重視經典傳統文化所致)。
第三、文史知識匱乏(這是閱讀面窄、量少,閱讀習慣不好所致)。
第四、作文水平逐年降低(這是讀書少,作文應試化所致)
以上四點感受我歸結為一個原因:同學們沉溺題海,無暇閱讀。
在讀高三的同學都知道,一張語文高考試卷從第一道題目開始,到最后的寫作,幾乎每一道題都關乎閱讀,閱讀能力可謂是高考語文試卷的生命線;時代性、人文性、思辯性、多元性、思想性是命題的終極走向;有一個說法毫不夸張:一張高考試卷就是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史。所以,我想說:語文從來是一個有關素養,無關應試的學科。在應試觀念的影響下,很少有人會去注意語文這個學科本身的宏大、韻律與美感,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與多姿多彩。
很多中學老師都知道這種奇怪現象:那些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奪來高分的孩子,升入初中后成績下降神速;恰恰是那些小學階段成績平平、但博覽群書、見多識廣的孩子們成績上升力量強大、后發制人、潛力無窮。到讀高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,進入社會后,當需要溝通能力、表達能力,交際能力,特別是情商決定一切的中國式社會結構,而并非成績單來評定一個人的發展時,這種分化就更是到了不可同日而語的程度了。所以有人說: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到學校課本和大量作業里去了,那么這個孩子的天賦、聰明就被餓死了。雖然有點過激,但不無道理。
2018年高考改革已經啟動,教育部4月1日在公布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》中指出,將調整課標,修訂教材,并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、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。語文考試的廣度、難度都有提升,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,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??梢哉f,無論環境怎樣改變,未來語文的分量都不可能減弱。假以時日,兩年之后,或者五年之后,我們將怎樣面對中考和高考?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和學生深思!
那作為學生的我們,應該怎樣利用時間閱讀呢?我想給大家老師及同學們提幾點意見:
第一、激發閱讀的興趣
所選讀物要語言質樸生動,內容引人入勝,要盡力選自己讀起來愛不釋手,非一口氣讀完不可的讀物。同時必須遵守由易到難,循序漸進的原則。
第二、拓寬閱讀的范圍
盡可能多地涉獵交際功能強、實用性強的應用文、說明文。老師提供給學生各種體裁、題材的文字材料,包括人物軼事、科普常識、文化習俗、人文歷史、新聞報道等。
第三、保證閱讀的時間
除每周至少安排一節課進行閱讀訓練外,還必須開展每天堅持10—15分鐘的課外閱讀活動,力爭每人每天課外閱讀500個字左右的短文。上海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4000萬字,九年時間學生要讀400本書,平均每人每年要讀45本書左右。但是這個規定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,美國已經全面啟動了全民讀書計劃,每年要達到50本,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,他們平均每年每人讀書達64本,這不是指學生,還包括成年人。
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。我同樣也希望老師們從聽說讀寫全方位重拾基本功教學,堅持課堂人文化,知識拓展化;演講書法比賽辯論相結合,能力培養不懈??;每周觀看《新聞周刊》等實事新聞,關注國家大事,提高社會代入感。
窗體頂端
古人云: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?!迸囵B閱讀習慣,當我們愛上閱讀,我們將同樣會以愛的方式,懂得愛自己、愛他人、愛生命愛世界。讀書有助于我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,給我們打拼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力量。讀書能夠祛除內心的浮躁,給心靈以慰藉和滋潤,讓我們的心在知識的海洋中漸漸豐盈、充實。所以,讀書人不會無奈和茫然,不會孤獨和寂寞,因為有書為伴。
最后我用培根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講話:“讀史使人明智,讀詩使人聰慧,演算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道德使人高尚,修辭使人善辯?!弊C總€人讀有用的書,做高尚的人!
謝謝大家!